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刘炜

莫应丰和《将军吟》

已更新:2022年4月23日



莫应丰和《将军吟》,我是先结识《将军吟》的,因为我是分管湖南的编辑,获有先睹为快的幸运。《将军吟》是以装帧比较考究的稿本进入我的眼帘的。三合板做的封面,书名和作者名是精心雕刻并涂绿彩的,十六开大稿纸,足有四寸来厚,字迹清晰,卷面整洁,令人爽目。初翻几页,便被作品的魅力所吸引,爱不忍释,竟然用自行车把这沉甸甸的稿本驮回家看,就是这样,上班下班,驮来驮去,从未间断,直到看完合卷,《将军吟》还在我中萦绕、跳跃。


是什么在使一个责任编辑如此牵动神思呢?是新、是深、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把我带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去回顾、认识那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小说围绕一个正直的将军在运动中遭受迫害的苦难经历和发自内心的激昂悲愤、忧国忧民之情,正面写了“文化大革命”。它不是写“文化大革命”的一时一事,也不是写某一个側面、背景,而是涉及到一个单位的整个“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写了部队里的复杂斗争,从兵团到军委,以至中央从“四大”写到“大联合”。以大手笔,浓墨重彩地、直接描绘了历史江河的奔流,而人物命运只是随着泛激的波涛,沉浮、跌荡。象真正的勇士那样,敢于直面严醋的现实,艺术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五光十色的早请示、晩汇报、忠字舞、红海洋、纪念章热、背语录狂;轰轰烈烈的“四大”;红色恐怖的揪斗;不被善良人所知的幕后操纵、栽脏陷害;造反派的狂热盲从、瓦解分化?深不可测的政治风云的突变……真实地把那场巨大而纷扰、激烈而微妙的政治运动描写了出来,反映了生活的客观面目。


列宁说过:“应当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出革命的阶级斗争和现实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来。”《将军正是这样,它展示的不只是一幅历史江河的逼真写生,而是一幅寓意深远的、有声有泪的画卷。它认真地解剖生活、探讨政治寒暑,从哲理的高度进行分析,大哲理套着小哲理,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生活的内涵,对“文化大革命”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表达了时代的强音、人民的心声,正确地认识历史,总结了教训,给人以启迪和激励,激发人们对自己和祖国命运的关注深刻地指出:“上一代的不尽职会给下一代留下过重的负担;上一代走错了路,下一代还要绕回来。” “它告诉人们,不要再花费精力做不必要的冒险了。”“也许在今后的实践中可能遇上无情的现实,构成否定这些新话的理由。一部分人可能在内心产生怀疑,但伟人手上永远握着枪,这点暗中的怀疑是微不足道的。倘使无情的现实遇得太多,伟人的理论给人民带来痛苦,乃至无法生活下去了,那么,即使你仍旧握着枪,也会变得没有用处。”这闪光的思想,大胆的探索,卓识远见的论断,不论是过去、现在,乃至于将来,对人民都是大有裨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深邃的思想,产生于“四人帮”猖獗的历史条件下,并能冒死把它付之于艺术形象,其胆量、气魄,更令人赞叹、折服!

《将军吟》里的人物,是付于作者激烈的爱与憎的,是在历史江河奔流中涌出的有血有肉、活跳跳的艺术典型。无论是威武不屈的彭其、软弱矛盾的陈镜泉、反戈一击的赵大明、敢说敢为的陈小炮、含蓄内向的彭湘湘、疾恶骂娘的胡连生、忠厚好心的赵开发……还是愚蛮的范子愚、阴险的江醉章、奸滑的邬中、刁钻的刘絮云……都有特色,鲜明生动,活灵活现。它不但用通常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行和特定环境来展现人物的个性,而且对其个性产生的渊源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较深的探索,更使人物形象丰满了,立起来了。并且有些艺术形象成为文学人物画廊里的新典型


这部思想性、艺术性结合比较完好的,使人眼目一新的《将军吟》,给于我以力量和勇气,唤起编辑的艺术良心。尽管当时政治风云尚未明朗,对“文化大革命”没有定论,可是我想,作者敢于冒死为人民呐喊,作为一个编辑,即使担些风险,我也要用自己鲜明的表态和必要的努力,去为这部作品的早日问世,尽一些应尽的义务,才不愧为责任编辑。


看过《将军吟》之后,我很自然地要想: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当我第一眼见到来京改稿的莫应丰,脑子里马上反应出一一文如其人!他那魁梧、墩实的体魄,溢发着旺盛的活力,那一双明亮的眼睛蕴含者一种倔强、不屈的意志和思索、探求的神情。后来熟交了,我发现他是一个性格外向、热情大方、喜欢交游、爱扯谈的人。他有一副好思索的头脑,常想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思索而不平,不平而求其源,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啊!这就是《将军吟》生命的源头! 他以自己的思想、气度、心地、品格,吸引了与他接触的人。他既不恃オ傲物,也不趋炎附势,看人不分高低贵贱,一律真诚平等地对待。他的心是开放着的,从不防范什么。跟别人扯谈,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讲完,汲取别人的长处,也敞开自己的思想,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留下深刻的印象——“莫应丰是红脸汉子,好交!”在修改稿件听取意见的时候,他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随声附和,而是自己思索判断,决定取舍。为了改好《风雪之夜》一章的细节,他多次去天安门观察实地;为了集中精力改写,他去通县住小平房、木板床,没有食堂,就凑合胡乱吃点什么;为了激起创作灵感,他边写着,边念着,甚至打开收音机,听音乐。他告诉我,在写《将军吟》初稿时,他在农村,边写边听《国际歌》,伫立在那,击打拍节,浮想联,热血沸腾了,心潮澎湃了!——“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我相信,将军那磅礴的气势,蕴含着《国际歌》的雄壮旋律……


莫应丰用自己的血和泪铸成的《将军吟》,终于得到人民的公认与赞赏,获得茅盾文学奖,这是当之无愧的!我为他高兴、祝贺,但更关注的是他对末来的展望。在会议期间,听他的发言,和他深夜长谈,我了解到,他继续在思索……只要思考不停止,人才就不会毁掉!他提出要建设好具有中国气魄的新文学大厦,要在现代世界文学中争中国文学的地位,自己要做这大厦的一块砖。如何建设好新文学大厦呢?他主张强调民族传统,但守旧不成;吸取外国的,但硬搬不行。要创新、要突破,努力去创作具有中国味的新文学。这种文学要鼓舞人民具有强悍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我们人民很需要的,一个民族充满创造精神是了不得的。”我在想,这不正是振兴中华的精神在他的身上洋溢着吗?他对我谈论下一步创作打算的时候,讲了新的长篇小说构思,我知道,他是要实践自己的文艺思想主张,创作一部“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的新东西。我对莫应丰更充满信心了,他把将军吟》作为新的起点,又开始艰难的跋涉,向更深的领域、更广的天地、更高的境界开掘!我衷心祝愿他成功!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