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青年文学朋友,要我针对她的情况写几句话送给她。我想了一想,写了四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自知才能自立”。
这句话是否正好针对了她的情况呢?我不知道。我只是从自己的不太长的阅历中发现,一切成功的人,都懂得自知的重要,一切不成功的人,往往都缺乏自知。
举两个例子:
一例是城里人,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作家,并且从高中毕业以后即已开始写作。他写的是一部描写学校生活的长篇,洋洋数十万字,反复修改和重写,苦干十余年,终于失败。后来取另一个题材又写,仍是同样的命运。几年前,他来找我交谈,我受他的精神感动,找上门去想看看他写的如何。我看了前面六万字的稿子,发现他很有一些写作能力,但缺少驾驭长篇的功夫和气魄,便劝他不如先练练短篇,积累经验,然后再写长篇。他不大相信我的话,自认是有能力写好长篇的,于是继续写下去,直到如今,年过四十了,尚未结婚,仍不见他的长篇问世。
另一例在农村。他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社员,每天坚持出工,所做工分不比别人少。他立志要当一个农民作家,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辛勤写作。他有一个很好的妻子,不但把家务劳动一手包了,还经常陪着他熬夜。夏天蚊子多,天又热,他写作,妻子坐在旁边为他打扇。这位农民兄弟不但写长篇,也写短篇,自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成功之日。可是,过去了一年又一年,他写了一本又一本,都是废纸。我从这两个失败者身上得到很深的教训。“天才就是勤奋,”真是这样吗?盲目的勤奋并不能成才。以上的两位文学志士不可谓不勤奋,但他们都失败了,勤奋未能造就天才。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自知。
自知,就是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但要做到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是不容易的。较多的情况是,易于认识长处,难于认识短处。也有的人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不清楚,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盲目自信可以使人下错决心,枉费许多光阴;盲目自卑又可以使人丧志,甚至在成功的前一分钟泄气了。
上面所举两例,都陷入了各自的盲目境地。前者本来是有一些写作能力的,倘不是一味地贪大,很可能不会败得那样惨。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不屑于写短小的东西,非要一举成名不可。一举不成,终生寂寞。后者的盲目性更大。他只知道盲目地写下去,从不认真地找找失败的原因,不断重复同样的失败。这两位文学志士都是很自信的,自信地走在死胡同里。至于那种盲目自卑的人,连例子都不好举,因为他们很少有行动。
近几年,爱好文学创作、想当作家的男女青年特别多。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确实变好了。有志向,有追求,总是好的。他们的积极性应该得到爱护和支持。但其中也有不少的人是盲目的奋斗者。
怎样使自己不成为盲目的奋斗者呢?就是需要时刻保持自知。
一开始就必须弄清楚,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材料。是板材就拿去做箱子,是方木就用来做框架。天生我才必有用,不一定非当作家不可。早些年批判“天才论”,把人的天赋条件即基本素质完全否定了,宣扬一切都是后天学来的。有些人受了这个影响,产生主观主义,在选择奋斗目标时缺少科学精神。现在我们再不应该用不科学的观念去害人了,也不要用这种观念来给自己壮胆,以图侥幸。从事文学创作,确实是需要一些基本素质的。比如形象思维,倘这方面正是你的短处,你为什么偏要当作家呢?人在年轻时,对自己的了解是要少一些,浅一些。怎样了解得多一些,深一些,准确一些?只有试一试才能知道。通过一试,发现根本挨不上边,那我看就可以算了,再确定一个别的目标吧。所有成功者,差不多都在他第一次尝试中就能表现出一些才华的闪光来。有这点光彩就有这个长处,没有这方面的光彩,就不要再往这方面努力了,用宝贵的时间去干自己该干的。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才能所在,是聪明人。
那些具有创作才能的人还要不要自知呢?同样需要。你有很好的诗才,不一定也能写好散文。你很会编故事,也不一定就能当一个小说作家,也许从事戏剧和曲艺的创作更合适一些。当然也有一种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路子比较宽。即使是多才多艺,也有个选择问题。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面面通的也常常是面面不精的。
有一位年轻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是很有一些影响的,一年以前,她决定改行写一写小说试试,便找小说作家们求教。有人劝她这样写,有人劝她那样写,各人都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她,使她莫衷一是。最后她决定走自己的路,写出一种清清淡淡的、诗情画意的小说来,送到编辑部,发表了。她的成功与她的自知是分不开的。她很清楚自己的长处所在,以长补短,一举而成。
我自己也是从自知得到过好处的。我在学习写小说以前,曾经学过音乐,又曾经写过剧本。写小说是仓促上马的,既没有老师,又没有条件多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作品(文化革命,书烧的烧了,藏的藏起来了)怎么办呢?我只好把我的音乐和戏剧知识拿来写小说。我知道,要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入手,效果是不会很好的,因为我不具备别人的基本功和经验。但是,别人又不见得跟我一样学过音乐,写过剧本。我虽有根本的短处,却也有独特的长处。剧本是很讲究结构的,还要有个性化的人物和生动的语言。音乐则具有流畅和连贯的特性,内在的动力很强,音乐的表现法则中处处体现着平衡和对比等等。我就把这些方法借来写小说,一写果然行得通。我不善于写叙述的文字,所以,我最初的习作很少有大段的叙述。我几乎不会写景,也不喜欢写景,但不写又不行,我只好把每一个场景想象成音乐作品,用一种带着某种情绪的文字写出来。我又不善于描写内心活动,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戏剧里面的潜台词,于是,我常常通过对话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当作潜台词处理,让读者去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就是我初学写小说所走过的路子。有些经过试验是成功的方法,我一直沿用到今天。
到了今天,我是不是就完全自知了?不能这么说。我虽然好好歹歹发表和出版了一百多万字的东西,却仍然时刻存在一个需要自知的问题。失败者有失败者的盲目,成功者也有成功者的盲目。失败者的盲目是悲剧,成功者的盲目同样是悲剧。有的同志,从前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时过境迁,落伍了。他总是埋怨文坛上时风不正,编辑和读者有偏见,而忘了从自己方面找一找原因。他成了一个怨天尤人的失意者。我常想,哪一天该轮到我变成这样的失意者呢?可不可以把创作寿命延长一点呢?延长寿命的灵芝仙草就是自知。
我周围有一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作家,他们都是很有才华的。我们常常聚在一起探讨创作问题,互相帮助。因为我的年龄比他们大一些,他们有时就忘了主动帮助我。每当这时,我就提出:“请评评我的创作。”这些同志都很坦率,说谈就谈,无所顾忌,主要是指出缺点和努力方向。他们的意见是十分宝贵的,他们像一面环形的镜子,使我经常能看见自己的正面、侧面和背面。我离开了他们就很可能失去自知,而一旦不能自知了,创作生命大概也就不长了。
有的成功者,成功一次以后便杳无声息了;有的虽然时有声息,高峰却只有一个。假如一个人能长久地保持事业的青春,那是有可能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高峰的。谁不愿意青春常在?我很想,但我不知道能否永远自知。
让我们都去采来“自知” 这棵灵芝草吧。
——载《桃花源》杂志1982年1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