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应丰评论谈彭其形象的塑造 —— 给黎之同志的复信作者:莫应丰 黎之同志: 您在《读书》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的给我的信,对我的学步之作给予如此热诚的关怀,读后感激之至。 这部稿子的成书过程,您比我更了解。当韦君宜同志把我的初稿带回北京之后,先后有八位同志传阅,参与推敲。为了支持它的出版,惊动和烦劳这么多人,实在使我感动。...
莫应丰文集从作曲到作文文学是一个神秘的魔境,常使青年人着迷。有不少勇敢者大胆涉足其间,或有所建树,或浅尝甘苦,或枉费光阴。有所建树自然好,浅尝甘苦也不冤,若枉费光阴,当不知怎么说了。 人都想有所作为,无作为者不得食。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只要能有成果,便都是作为。各人选择发挥其作为的出处不同。选择...
叶蔚林回忆天涯伤逝应丰,电报传来你的死讯,虽然已料到会有这个终结,但我还是好象当头挨了一棒,足足木然了两分钟。三天后赶去长沙参加你的追悼会已不可能;如今交通紧张,一周后的飞机票、车船票都已售完。泪眼模糊朝北望,只见琼州海峡波涛滚滚,晚雾中的落日鲜红如巨大的一滴凝血。这个世界是那么苍凉。没办法...
袁铁基回忆童年、少年——莫应丰传之 一 丁丑年十二月十一,按公历已是1938年元月12号,很平凡的一个日子。 这天晚上,湖南桃花江畔的潮湾村,有座瓦屋里的灯彻夜亮着。这座瓦屋叫刘家公上,是几户刘姓人家的公产,一家姓莫的佃农寄居在这里。这天院上,莫家的三儿子,二十四岁的良哉升级作了父亲,他的妻子...
莫应丰文集老枫树我怀念一棵老枫树。我不忘我的母校。 我经常坐汽车作长途旅行,经常在车上打瞌睡。我到过很多地方,好山好水看惯了,很难唤起新鲜感,因而并不关注沿途的景色,正好趁着汽车的颠簸进入梦乡,以消除晚间工作的疲劳。可是,每当汽车接近益阳市区时,我会突然惊醒。这个地方好象有一个特异的磁场,...
王赛茵 雷厚见传记胆识·骨气·写真——访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 (原文发表于1983年9月《解放军报通讯》) 一个普通的复员军人一莫应丰的名字,随着他写的长篇小说《将军吟》荣获全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而蜚声全国。 这部在“四害”猖獗时冒杀身之祸写下的小说,无情袒露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内乱混战,着力揭示...
莫竹苇传记老虫我的家乡湖南益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是有老虎的,史料记载,明清年间, 老虎就出没于老家的竹林中、山岗上,他们雄踞食物链顶端,以山猪、黄麂、山羊为食,后因捕猎过度,老虎在山上的食物大量减少,它便下山寻食,做一些偷猪摸狗的事,民间有云:“怕了老虫,喂不得猪;怕了麻雀,种不成麦子...
莫竹苇传记莫应丰与民间音乐之缘1 1988年父亲病重,雁娥姑姑从九江专程赶到长沙看望他,父亲问她:“娥妹子,等我出院了以后到你们庐山去休养吧。” 姑姑不同意,“哥哥,我们是山里的孩子,看山已经看腻了,我们还是去海边吧。” 他们怎么是山里的孩子呢?在我的印象里,每次回桃江,都是回株木谭,这里是一片平原景象...
莫竹苇传记父亲的1974年1 人们常说:童年的记忆是从四岁开始的。也就是说,你如何来到世间、如何蹒跚学步,四岁之前都不会记得。我最久远的记忆是一个夏夜,我在蚊帐里躺着,看着头顶四四方方、巨大的白色帐子,小脑袋瓜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人是会死的,便呜呜地哭了起来。...
万成回忆莫应丰的创作经历1982年12月中旬,凛冽寒风驱不走心中的暖暖春意,莫应丰风尘仆仆赴北京开会、领奖。 在茅盾文学奖首届授奖仪式上,他的《将军吟》荣登大榜,位列评定的6部长篇小说之中。冯牧主持大会,巴金作了书面发言,周扬在讲话中坚定地说:坚持“双百”方针,推动艺术评论的开展。莫应丰见到了文坛...
莫应丰传记自传我十一岁曾经上山找过老虎。那是因为,我交不起学费失学了,又赶上父亲重病,长时间卧床不起,一家四口,由我养活。我一天挑两担柴跑二十华里去卖,来回日行八十里,顶多换回两斤米或半斤盐。累和苦都超出了能够承受的限度,前途茫茫,生的欲望淡然。
Rebecca Mo传记 从竹山走出来的作家莫应丰,湖南桃江人。丁丑年十二月十一(公历1938年元月12 日)出生在桃江县桃花江畔的潮湾村。自小聪明淘气,喜爱音乐。1944年开始,在莫氏家族的族学一一凤起学校读初小。1948年和1952年,先后在桃谷山完小和谢林港的淮海完小读书。在湖南益阳市一中,他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